集约已成为英国奶牛养殖的主流趋势,尼尔·达尔特却反其道行之,大力推广奶牛散养。他相信,奶牛散养才是小型牧场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存活之道。
《环球》杂志记者/邓茜(发自伦敦)
54岁的尼尔·达文特已经从事乳业、管理牧场生意31年了。
3年前,由于外部乳业市场需求下降、乳产品过量生产,加之欧盟废除了已实施31年的牛奶配额制、允许各成员国的奶农自行决定产量,欧洲的乳业陷入困境。
“2015~2016年是乳业经营最困难的时期。”达文特表示,“(牛奶)从每升30多便士下降到18便士。”在过去10年间,英国牧场的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二,跌至约9500家。存活下来的牧场不得不大力推进奶牛集约养殖,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大型超市供货,从而提升效益、免于在竞争中被淘汰。在一些牧场,局促的空间内甚至养着约2000头奶牛。
集约已成为英国奶牛养殖的主流趋势,达文特却反其道行之,大力推广奶牛散养。他相信,奶牛散养才是小型牧场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存活之道。
集约趋势
英国虽不乏青草鲜绿的田野,但由于气候原因导致秋冬季较长、室外温度偏低,畜牧业并不适合采取长期散养,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英国的奶牛养殖不得不走上大型养殖场之路。集约养殖源于美国,美国有的大型养殖场同时饲养着多达4万头奶牛。
据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的数据,英国仅有30%的牧场认为自己是传统的散养牧场。世界动物保护组织认为,英国传统的牛奶生产方式正加速被取代。
不仅是奶牛养殖,英国其他的禽畜养殖也已开始采取集约养殖方式。在英格兰地区,几乎每个郡都至少有一个禽畜集约养殖场。据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的研究,赫里福德郡、什罗普郡、东安格利亚和北爱尔兰等是英国大型集约养殖场快速发展的热点地区。在林肯郡,最大的养猪场有约2.3万头猪,最大的养牛场有约3000头牛。在赫里福德郡有1600多万只集约养殖的动物,是当地人口数量的88倍。
根据英国官方机构标准,被列为集约养殖场的牧场,必须养殖超过40000只禽类、2000头猪或750头种母猪。相对传统的散养牧场,集约养殖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还可为禽畜提供更有效的保健服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集约之害
在带来规模经济、成本控制的同时,集约养殖也带来诸多问题。环保和动物福利组织认为,集约养殖加剧了环境和生态破坏、损害动物健康,也影响了牛奶品质。
除了存在水土污染的风险,大型集约养殖场需要大量谷物用以饲养奶牛,而不像散养牧场的奶牛只需食草。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英国农业活动经理伍德赫斯特表示,谷物种植需要大量空间,这会造成森林砍伐,期间还需使用大量农药、除草剂和化肥,这些都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兽医科学教授克里斯蒂娜·尼科尔表示,集约养殖严重限制动物的本能行为,比如自由移动、身体伸展等,但这些行为不一定需要户外条件才能满足,具有自然光线的半室内区域亦可,这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激励农民改进养殖方式,也需要更好地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集约养殖场内活动空间狭窄,奶牛之间原有的社会结构随之改变,一些奶牛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群体。此外,为了提高牛奶产量,奶牛被迫达到生理极限,这又会增加奶牛乳房感染和跛行的风险。
集约养殖也在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大型养殖场正将小型牧场挤出市场竞争,传统的家庭经营单位趋于消失。
散养求存
越来越多的牲畜、家禽“零放牧”,几乎所有时间都待在室内和大型仓库中,集约养殖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引发英国社会关注。不少农户开始提倡和回归散养牧场。达文特,这位2014年英国广播公司“年度杰出农牧场主奖”的得主,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达文特创立了“散养乳品网络”社区利益公司,推动设立了“散养牧场出品”标签。奶农一旦注册该标签,就必须承诺牛奶产自每年在外放牧至少180天的奶牛。
尽管散养牧场依然很难对抗集约养殖这一主流趋势,但是这种方式可以服务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相对集约牧场,来自散养牧场的牛奶每升有2~3便士的溢价。达文特相信,散养奶牛有助于小型牧场在竞争中生存。英国的一些大型超市已开始投身其中,今年2月,美国沃尔玛旗下的连锁超市阿斯达公司宣布出售带有“散养牧场出品”标签的牛奶,为奶牛散养提供助力。
同时,英国政府也对散养牧场表达了支持态度。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表示,英国政府不会因为“脱欧”而降低农业行业标准,会帮助英国农民生产更多“世界一流的食物”,保护英国“自豪和多样的农业传统。”
来源:2017年1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新华网网址为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17-11/02/c_136717013.htm